【迎评促建】本科教育教学优秀集体典型系列报道

发布时间:2025-04-09 发布者:武科大新闻网 浏览次数:

电子信息学院电工电子基础课部:夯实电工电子基础   赋能未来创新实践

一、基本情况

武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电工电子基础课部自1958年建立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起,开始了其办学历程。教研室主要负责电类专业的电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等基础课程,和全校所有非电类专业的电工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工作。2024年12月,课部教研室获批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06年,组建并获批湖北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分设电工电子实验室(一)、电工电子实验室(二)、电路分析实验室以及电子技术实验室等四个实验室,电类和非电类实验任务分别达到4万人学时/年和4万人学时/年。

教研室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实验教师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10人。课部教研室依托电工电子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发挥专业优势,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涵,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多方协调和相互促进发展局面。

二、师资队伍建设

教研室坚决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要求,坚持不懈地狠抓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在学校“十四五”规划框架下制订教师发展规划,按照“稳定、引进、培养”方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障教师梯队建设布局合理。重视和支持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一定措施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创”,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教学竞赛,实行“室赛-院赛-校赛-省赛多级联动。近年来,教研室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多次。

三、教学组织与管理

电工电子基础课部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以三个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扎实的电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教研室通过建立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听课评议制度、实施课程教学材料专项检查、狠抓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学生反馈制度等措施,保证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开展。定期对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定期评价学生的产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毕业要求能力达成为中心,通过“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和监督体系,保证相关制度及时有效地贯彻执行和反馈修正。

教研室依托电工电子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全校非电类专业本科生的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实验实践教学,以及电类本科生电路分析、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实验实践教学。针对实体实验室,教研室建立健全了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督查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检查和整改情况应如实记录并备查。

四、教学研究、改革与成果

课部教研室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活动,以名师教学团队为核心,以系列精品课程为基础,构建理论、实验、课程设计、实训、科技创新的“五位一体”金课课程体系,全力推进教研室多门基础课程的建设。

积极开展网络在线课程、精品课程、双语课程和规划教材建设,定期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学习讨论,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高素养。推进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手段研究与实践创新,积极运用混合课堂、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进行教学和开展教学资源建设。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推进教学创新优秀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开发建设多门在线课程:《数字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路分析基础》。出版教材《电路与电子简明教程》获批21世纪电气信息学科立体化系列教材、《数字电子技术(第二版)》获批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教材、《电工与电子技术》获批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电工电子技术》获批普通高校“十三五”规划教材。

近三年,课部教研室教师主持参与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成果若干;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其中3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课部教研室教师评教优良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学生在专业类赛事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多项。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系:以史为舵  以思为帆  锐意革新

一、基本情况

中国近现代史系主要承担全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中国共产党党史》2门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史》等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

二、建设概况

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系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获全国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一等奖3项,入选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名师示范课堂”多人,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4人。

三、教学创新与成效

“两主三维”创新教学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系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承担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秉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新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教学创新,深度融合校史文化,加速构建MOOC资源(智慧树),逐步构建起“依托教材(坚持内容为王,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凝练专题,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的有效转化)、校馆合作(用好“馆+展”资源,讲活纲要课程)、两堂联动(打通线上线下双课堂,推展智慧树慕课资源、建设线上特色小视频)”三维聚力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渠道的开放与多元。

“四位一体强磁场”亲和力。以“学、思、融、行”四位一体为着力点,增强纲要课的亲和力,打造思政课“强磁场”。一“学”:以问题导引教学,构建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思”:教学紧贴社会热点,增强课程的时代感。三“融”:探索武汉市红色文化资源、校史资源与课程内容的切入点、融合点,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上好“云端”纲要课,打造线上线下课程双轨制教学有效融合模式;构建课程集群,推动相近学科互动与融合,赋能纲要课程建设。四“行”:推动教学实践的联动与深入,增强纲要课的亲近感。

“沁湖·校史”两品牌特色。中国近现代史系教师借助学院官方视频号“沁湖思政说”平台,充分发挥短视频信息传播的优势,拓展纲要课育人空间,释放纲要课育人引力。积极将百年党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深入融合,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建设教育强国服务;同时,立足学校历史及办学的内涵和传承脉络,从2018年开始打造“校史进课堂”的品牌活动,将校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讲学校事、讲身边事、身边人讲”,校史馆讲解员的朋辈讲述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课程一系列创新成效显著,中国教育电视台、武汉教育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长江网、洪山区委宣传部等媒体多次报道。其中,中国教育电视台2021年报道时,配文“从全国范围来看,武汉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把校史带入思想政治课,有创新、有亮点、有特色”。智汇洪山2024年报道时,配文“大学老师上课自制炒面粉,引导学生课程学习”。

四、教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系教师注重科研,在教学研究方面持续进行建设,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4项,主持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科研、教研课题10余项。在教材建设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系教师先后编著4本校史相关教材,作为国家统编教材的辅助和补充,并发表多篇高水平教研论文。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物流工程教研组:产学研协同创新、教学相长   共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根据国家教指委和行业发展需求,武汉科技大学物流工程课程组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专业建设和教学体系,组建了专业技术扎实、教学水平过硬、年龄及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以行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凸显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工程专业源于1965年开设的汽车运用专业,2002年在交通运输专业中开设物流工程专业方向,2011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物流工程专业;2013年自主设置“物流技术与装备”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16年获批“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获批“交通运输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开展“物流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学位下“新工科”建设,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3年获批湖北省优秀教学基层组织。

一、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着力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课程组紧扣产业需求,突出专业特色优势,紧抓一流专业建设契机,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一流课程,即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课程的建设,现已在全国大型课程服务平台运行6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所有专业课以思政教育为引导,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现在研2项课程思政专项课题。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行专创融合课程开拓,现在研2项专创融合课程建设课题。

课程组孟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创新,通过启发、讨论、案例探究、双向互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途径,加强学生能力训练和培养。课堂氛围生动有趣,语言极富感染力,深受学生喜爱,在学校举行的教学创新大赛中屡次获奖。作为课程负责人的《项目管理》课程被评为湖北省一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孟芳落实和加强“课程思政”,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素养培育和情怀养成。犹如匠人一样,精心雕琢每一件“作品”。教学中,融入丰富的思政素材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文化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的学生思想素质过硬,能在企业迅速成长。在学校举行的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中屡次获奖,作为课程负责人的《项目管理》课程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她带领教学团队成员建设的《项目管理》线上教学课程,在智慧树平台上线九学期,受众学校和企业超过100家,选课人数六千多人,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教学辐射效果。

二、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搭建“教赛创”多维度双创平台

课程组依托智能汽车研究院和5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建立科教协同基地,与知名企业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此为基础搭建智慧物流创客中心,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推进“以赛代练、赛练结合”“以训促创、训创融合”的培养理念,搭建“教赛创”多维度双创平台。充分发挥教师在科研方面优势,实现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近3年,物流工程专业考研录取率平均30%以上,均被国内外知名高校录取。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学生在全国各大竞赛中成绩优秀,在“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获一、二、三等奖6次,优秀组织奖1次,在其他竞赛中获国家级奖35项、省级奖46项。先后获批国家级、省级创新项目15项,学生发表科技论文、申请专利41项。

课题组游向荣老师致力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自2020年起担任学生科技创新与竞赛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多项,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重要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奖项10余项,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

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与竞赛过程中,秉承“激发兴趣、挖掘潜能、实践育人”的理念,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成员间的专业互补,鼓励学生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指导老师+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助力更多学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实现梦想。

课题组将主动适应国家和湖北省的战略要求,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构建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通融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专题网站:http://shpg.wust.edu.cn/index.htm


上一条:【迎评促建】陈志刚副校长到学院指导审核评估工作 下一条:【迎评促建】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掌控“信息”科技 拥抱“人工智能”

关闭